去产能作为中央坚定不移的战略一以贯之。今年2月,国务院6号文件提出钢铁去产能目标:5年时间化解钢铁过剩产能1亿—1.5亿吨;今年4月,财政部在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配套文件中,对于5年1000亿元的化解钢铁煤炭产能配套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做出了具体规定。
然而,在从上至下这场全国钢铁去产能大势中,却出现了极不协调的钢铁复产热潮。据
30crmo钢管市场调查员调查指出,今年4月,国内钢铁日均产量竟达到了历史新高,与此同时,2月以来,各地每周的高炉个数开工率和容积开工率,一直呈现环比上升;螺纹钢期货价格的超长上涨,也一度让人“叹为观止”。
多家已停产的钢企在进入今年之后陆续复产,是基于市场行情做出的决定。到了5月,关于复产的势头还在持续上升。机构统计的242家钢铁企业高炉个数开工率为84.23%,周环比上升0.6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一周之内再次复产高炉6座,其中5座为停产较久后复产,其余1座属于检修后恢复生产。
去产能和复产潮同时呈现,舆论众说纷纭。
而
30crmo钢管检测员
认为,钢铁业复产潮和价格攀升不管出于何因,都不符合市场规律,难以长久。
首先,从国民经济全局看,钢铁业供大于求的局面不会改变。
其次,钢铁业复产不利于环保。
4月28日,环保部约谈重启,对象是山西省长治市、安徽省安庆市、山东省济宁市、河南省商丘市、陕西省咸阳市5个地市政府,约谈的原因在于2016年一季度,上述地区空气质量明显恶化,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不降反升,与钢铁企业复产关联紧密。钢铁第一大省河北更甭提了。5月3日,环保部通报了首个接受督察的河北省结果,环境污染更不乐观。可以断言,今后对落后产能造成的污染,环保部门不会坐视不管。
为了我国钢铁产业的健康发展,“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政府和钢铁企业应共同肩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
作为钢铁企业所在地的各级政府,应坚决把中央5年时间化解钢铁过剩产能1亿—1.5亿吨的目标落在实处,这意味着有六成的钢铁企业要被关闭、整合。对完不成化解任务、只顾单纯追求GDP的地方政府,“一把手”应被追责。同时,用好中央专项资金,切实安置好去产能中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企业债务处理,更是政府应尽的社会责任。
作为钢铁行业,千万“莫被浮云遮望眼”,别被钢铁业眼前的“复兴”景象冲昏头脑。抓紧淘汰落后产能,在转轨变型提质增效中寻求生机才是王道。这比暂时“多挣点银子”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