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国内贸易流通现代化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贸易流通业发展做出全面部署。《意见》提出要健全内贸流通法律法规、标准、信用等制度体系,提升监管执法效能,依法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加快建设法治市场,到2020年,基本形成规则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监管有力、畅通高效的内贸流通体系和比较完善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据
30crmo无缝钢管检测员分析指出,从2011年开始,钢贸行业陷入了信贷危机的深渊。钢贸商与仓储企业通过虚假仓单、重复质押、关联质押来骗取银行贷款的行为,导致银行“淡钢色变”。一时间,“防火防盗防钢贸”在银行界广为流传。据不完全统计,钢材仓储领域发生了上百起重复质押、空单质押等类型的信贷案件,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重挫了钢材仓储企业的诚信度,给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和金融系统造成了较大的冲击。
由于仓储企业与钢贸商相互勾结,以重复质押骗取银行贷款,银行对钢贸企业收紧贷款,采取“只收不贷”的政策。2012年,银监会下发《关于谨防钢材贸易企业套骗取银行贷款投向高风险行业的通知》,提示钢贸行业融资风险。一时间,全国各地的商业银行纷纷收紧对钢贸企业的信贷投放。
同样,钢贸企业也不敢将钢材放在那些失信仓储企业的仓库。据
30crmo无缝钢管检测员分析
,有家钢贸公司的老总,为了确保自己的钢材在仓库不被质押,干脆睡在仓库,亲自监管,而更多的钢贸商只能将钢材放在钢厂的仓库里。
当前,钢材市场价格持续震荡下行,许多钢贸企业亏损严重。而前几年的信用危机,使钢贸企业融资困难,可谓雪上加霜。因此,重新建设信用体系,是当前钢贸行业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能够为整个行业发展注入正能量。
钢贸行业信用危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整个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部分仓储企业诚信缺失,对质押物的真实性无法保证;动产质押参与方之间(钢贸商、仓储企业、第三方监管公司、银行)信息不对称;第三方监管服务不到位,对钢材监管形同虚设,缺乏规范化、系统化的全流程管控体系。
针对近年来钢贸商遭遇的信任危机,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物流促进处有关人士建议,钢铁流通行业应建立行业信用体系,加快推进信用评价工作。“开展信用评价的目的是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企业行为,不断提高钢铁流通企业的信用能力。”要建立“红黑名单”制度和信用信息发布平台,形成本行业的信用信息发布共享机制,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在行业扶持、优惠政策、招投标等方面享有优先。
据
30crmo无缝钢管检测员
了解,为了重建诚信体系,从制度、机制上化解钢贸商钢材质押的风险,上海市工商联钢贸商会仓储专业商会已经发起成立了上海钢材仓储诚信联盟,并建立了上海银行动产质押信息平台。该平台整合仓库、第三方监管等资源,面向金融机构和货主,提供“管得牢、控得住、易使用”的全流程管控体系。
钢铁电商平台拥有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和发布、查询、仓单登记、实物监管、仓单融资、信用服务等众多功能,实现交易电子化、结算网络化、仓储数码化、贸易规范化、资金安全化,能够有效规避贸易风险,是钢贸业态升华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钢贸行业走“互联网+”之路,发展钢铁电商业务,也有利于重建信用体系。一些已经在尝试钢铁电子交易的钢贸商表示,在电商平台买卖钢材,不存在拖欠货款的问题,资金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流通,安全、及时、可靠。如今,已有一批钢贸企业应用互联网思维,加入钢铁电商行列,有的借助第三方钢铁电商平台进行钢材贸易,有的构建自己的电商平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正如上海钢铁服务业行业协会会长虞钢所说,钢材流通商可借自身在终端的渠道优势,积累“互联网+”运营经验和技术,沟通上下游,打通产业链,提供整体的“互联网+”解决方案,发展衍生高附加值服务产业。
随着《意见》的贯彻实施,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钢铁电商将蓬勃发展,成为钢铁行业、钢贸流通业创造价值的一种贸易新业态,是对传统钢贸业态的一次革命。同样,发展钢铁电商,也是钢贸行业摆脱信用危机困境、谋求生存发展的一条切实可行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