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球第一钢铁大国”中国的钢铁年产量实现34年来的首次下降。
据
30crmo无缝管检测员检测,1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粗钢产量8.04亿吨,同比下降2.3%,略低于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此前预测的8.06亿吨,为1981年以来首次负增长。
中国去年生铁产量6.91亿吨,同比下降3.5%;钢材产量11.24亿吨,同比增长0.6%。
2015年中国钢材实际消费量6.64亿吨,同比下降5.4%,同样低于此前的预测值6.68亿吨。这意味着,中国钢铁市场萎缩比预想得更严重。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6.9%,创25年新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至1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为15年新低。
随着宏观经济放缓,整体用钢需求的萎缩程度大于钢材供给减少。在主要用钢行业中,2015年仅造船完工量和商品房销售面积有所好转,但其房地产开发投资、新开工面积以及造船新接订单的同比增速均比2014年出现较大回落。
此外,造船行业同比增速较2014年回落了10个百分点以上,制造业、基建投资、汽车产量等亦有3-5个百分点回落。
中国钢铁生产消费已过峰值,随着整体经济增速下滑进入了弧顶下行区,这对寻求去产能化的钢铁行业是一个积极信号,钢铁行业已迈向去产能的关键时间窗口。
截至发稿时,国内30余家钢铁上市公司中,仅有宝钢集团旗下的八一钢铁(600581.SH)公布了2015年业绩预告,预计亏损额高达25亿元。八一钢铁在2014年已出现亏损,面临退市风险警示。业内人士预计,至少半数以上的钢企上市公司年报将出现巨额亏损预警。
个别钢企为维持生产争夺订单,相互压价、恶性竞争,造成了目前钢铁行业普遍亏损,部分先进的钢企也不能避免,不断有钢企减、停产,甚至破产,原因在于钢材难销、资金链断裂。
以中国钢铁重镇唐山为例。据
30crmo无缝管检测员
统计,截止今年1月1日,唐山地区已合计关停产能1609万吨,包括佳鑫(55万吨)、成联(70万吨)、建源(55万吨)、清泉(120万吨)、福丰(125万吨)、粤丰(75万吨)、安泰(174万吨)、建邦(205万吨)、兴隆(250万吨)和松汀(480万吨)。
2016年是钢铁去产能“共识年”。市场预期,在“供给侧改革”的推动下,国内钢铁去产能不再“雷声大雨点小”,而会迎来切实有效的压减。
另一方面,企业自律不足。中钢协新任会长、武钢集团董事长马国强认为,“控产量”是应对当前钢铁行业市场需求减少、钢材价格大幅下降、企业生产经营艰难、甚至严重亏损情况最为有效、有力的措施,而“控产量”说到底就是企业要加强自律,做到有效益的生产。
尽管去产能有诸多困难,但中国钢铁减量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中钢协预测,2016年中国粗钢产量或进一步下滑至7.83亿吨,2020年为7.02亿吨,2025年为6.24亿吨,2030年为5.6亿吨。
消费量亦将同步下滑。2016年或降至6.48亿吨,2020年为5.97亿吨,2025年为5.52亿吨,2030年为4.92亿吨。